案例概要:
陈犇和付君是一对恋人,就在两人沉浸在甜蜜幸福中的时候,她们的爱情遭到一场车祸的碾压。付君头部严重受伤,医院的时候已经不省人事,医生告诉陈犇要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经过医生全力抢救,付君的命总算是保住了,但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感知的植物人。听到这个消息,陈犇沉默了,她和付君恋爱还不到半年,出了这样的事,她该怎么办呢。考虑之后,陈犇决定留在付君身边。陈犇的母亲十分支持儿子,医院每天忙前跑后照顾付君。两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付君恢复了意识。付君醒来后看了看身边的陈犇,提出分手!原来,付君的意识虽然恢复,但生活依然不能自理,她不愿拖累陈犇。陈犇没有理会付君分手的要求,依然每天照顾她,带她做治疗,哄她开心。可是付君依旧闷闷不乐,还经常和陈犇母子闹脾气,陈犇这才意识到,付君是真的要分手。为什么面对困难两个人都想为对方付出,不愿为自己考虑,结果日子也过不下去了,这可怎么办呢…
提问和回答整理:(专家老师:杨凤池老师)
1.杨老师给女友的咨询技术不太明白,是催眠吗?杨凤池老师:“爱一个人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付出会积累起来问题。真正的亲近是谈不到亏欠的。”我给女友的咨询技术是认知重组,不是催眠。在强化新的观念时,采用了放松练习,通过复述加强记忆。
2.如果我是那个付君我也会觉得很亏欠,会很纠结,会觉得自己如果死了,就不会给男友与李阿姨造成这么多的困难,我体会到了一份难以承受的恩情,这份恩情大到不敢去幸福这是为什么呢?是我们的爱一直是有条件的,还是对传统文化孝的误区?还是创伤的心理反应?杨凤池老师:关于付君的亏欠的来源问题,我们可以从她的个人身世去找到线索。因付君是一个孤儿,她和朱维佳家里的亲人在很早就亲密关系就断裂了。所以在她以后的生活里如果有人亲近她或者爱她或者是对她有恩情的话,都是带有身份的关系当中产生的,并没有直接的亲人和监护人给她带,所以她要回报,她要感恩,如果她要不能她感觉自己不能回报,或者无以回报的时候,她接受的爱就是负担。付君所遇到的这个问题所产生的心理的压力,或者是心里的负担并不是普遍现象,而是因为跟她个人独特的心路历程有关的,因为她没有接受到足够的至亲的爱,所以她接受的爱都应该是需要等价等值或者是成倍的回报才可以的,所以她介绍的的善意和爱越多,她的负担就越重。3.杨老师,付君早年没有家庭温暖的感受,所以会觉得亏欠,那小陈是为什么也会觉得亏欠呢?杨凤池老师:小陈觉得亏欠的那一部分,我认为有一部分是由于母亲没有意识到做这样的一个救助的、真实终级的精神含义,产生了一些怨言,这加重了小陈的亏欠感,另外有一部分可以下载来自于付君,对于陈家恩情亏欠感的投射,由于这种投射被小陈认同了,这种有投射性认同机制所产生的亏欠感,再加上母亲确实有些怨言就叠加起来倍增了。关于付君和小陈的这种亏欠感不是传统文化本身直接造成的,如果是传统文化造成的这种亏欠感,那就不应该处理也不值得处理,因为她是一个普遍的一般化现象就不是问题。传统文化很讲究孝道,现在的这种亏欠感不能简单归结为孝道。一定要看到当事人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她们遭受的精神创伤,是跟其她的当事人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我们对一般人进行教育的时候用普遍的概念,对于个别个案指导的时候必须要进行个性化的干预。4.出现重大事件后许多人不懂的去寻求心理帮助,心理医生应该主动去帮助遇到重大事件的人?还是等待她的求助?一般多久给予干预最好?付君是否干预的晚点?仅仅一次就能解决吗?杨凤池老师:这就是我们需要普及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让一般的公众之地出现重大事件以后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寻求心理帮助。付君的这个干预是晚了一点,应该她刚发生这个事件最初的阶段就应该引入心理干预。但是尽管晚也比没有好,仅仅一次是不是能解决我认为?肯定是不够的,如果她还能够寻求心理帮助。我认为就会更好,但我还是那句话就是即便有一次比较少也比一次都没有好的多。
相关参考文献--马竞飞整理提供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的研究
1、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3(01).
文章概括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分别介绍了其基本概念、临床分型、理论模型、评估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对这一心理障碍的进一步研究能充实心理咨询治疗的课题,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PTSD的基本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
通常,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创伤事件后6个月内出现,其中病期在3个月以内为急性PTSD,3个月以上为慢性PTSD;而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个月以后发生的PTSD称为迟发性/延迟性PTSD。延迟性PTSD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两性患者中都有明显的生活质量下降。
PTSD的统计数据: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Psychiatry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
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会发展为PTSD,普通人群中PTSD的患病率为7.8%。女性创伤暴露率为51.2%,PTSD的患病率为10.4%;男性创伤暴露率为60.7%,PTSD的患病率为5.0%。
调查发现,经历过满足诊断标准的创伤性事件的人,患有PTSD的比率如下:强奸,32%;其他性攻击,3l%;躯体攻击,39%;家人或朋友被杀,22%;其他犯罪的受害者,26%;非犯罪类的创伤(天灾人祸,事故,受伤等等),9%。
目前,我国由自然灾难和突发事故引起的心理创伤已引起心理学界重视。有些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的数据,如,张本等对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的PTSD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23%。徐唯等的研究表明,特大爆炸事故后PTSD的发生率高达78.6%。但是,我国还没有社区普通人群PTSD总体发病率的报道。
PTSD的临床表现与分型:
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如,侵入性的回忆和反复出现的噩梦;
第二组为保护性的反应,如,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和情感麻木;
第三组为高度警觉的症状,如,惊跳反应和过度警觉。这一症状在创伤暴露后的第一个月最普遍、最严重。在这种状态中,个体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高度易感性)。同时,个体还会体验到难以入睡或者睡眠不深、易激惹或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对刺激的过度反应(比如过分的惊吓反应)。
PTSD的共病情况:
(1)与物质滥用共病;PTSD与物质滥用的共病率很高,很多研究支持PTSD在物质滥用或依赖之前发生。
(2)与抑郁症共病;PTSD与抑郁症的共病率较高,躯体和精神的创伤可从不同的途径引发抑郁症状。重性抑郁患病率为25~50%,情绪障碍发生在创伤事件之后,尤其是发生在与神经系统有关的躯体创伤后,平均出现时间为4个月,平均持续时间为3个月到6个月。
(3)与睡眠障碍共病;睡眠障碍是PTSD患者中常见的主诉,其中失眠、睡眠不踏实、做与创伤有关的梦是最主要的主诉。
(4)与精神病发生共病;精神病的症状可在创伤事件发生的数月、甚至数年之后的某一时间出现。创伤暴露或PTSD可作为发展精神病症状的扳机。
(5)与人格障碍共病。
PTSD的致病因素:
典型的创伤事件包括:暴力袭击(如,性或身体的袭击,行凶抢劫);折磨、被作为人质、绑架、或成为战俘;恐怖分子袭击;严重交通事故;自然或人为灾难的受害者;被诊断为(或所爱的人被诊断为)患有致命的疾病;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目击或听到其他人不幸死亡或受伤。
常见的易感因素有:精神障碍的家族史与既往史,家庭社会因素,性格内向及有神经质倾向,职业特征等。这些因素均增加了个体在创伤后患应激障碍的可能性。
(1)精神障碍的家族史:研究表明,PTSD患者家族史中精神障碍发病率是经历同样事件未发病或无此经历者的三倍。
(2)童年期创伤使PTSD的发病率增高。创伤来自家庭、同龄伙伴及社会,其中家庭暴力是PTSD重要的、普遍的易感因素,它可以导致受害儿童发生PTSD或使该儿童在以后成为PTSD的高危个体。
(3)病前某些人格障碍,如,依赖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均可妨碍人们成功应对创伤而导致PTSD。病前患其他焦虑谱系障碍的人对PTSD高度易感。对创伤曾有相似经历的人也易患PTSD。
(4)职业特征:研究表明,消防、公安、执法、灾难营救、维和人员、危机干预工作者及急诊医务人员易患创后应激障碍。
PTSD的诊断
创伤事件后个体出现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如侵入性的回忆和梦魇)、保护性的反应(如回避与情感麻木)、高度警觉三种主要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而且带来了明显的痛苦,或者造成个体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可被视为满足PTSD诊断标准。
PTSD的评估
PTSD的评估不同于其他心理障碍的评估,它是个事后评估,评估的是非常严重的创伤性事件以及导致个体产生的某些主观反应。评估的两个主要的目的是:进行诊断和制订治疗计划。
评估创伤性事件可用的量表有:创伤应激评估表(TraumaticStressSchedule)、创伤性事件问卷(TraumaticEventsQuestionnaire)、创伤后应激诊断量表(ThePosttraumaticStressDiagnosticScale)、战争暴露量表(CombatExposureScale)、潜在应激事件访谈量表(ThePotentialStressfulEventsInterview)、PTSD临床监测量表(TheDSM-ⅣversionoftheClinician-AdministeredPTSDScale)。
国内学者在参考国外有关文献和评定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self-ratingscale,PTSD-SS),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PTSD的治疗
PTSD早期治疗甚为重要,创伤受害者如能得到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则可能减缓PTSD的发生。PTSD的首选治疗尚无一致意见,比较肯定的是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对各种应激障碍,心理治疗至为重要。
心理治疗方法(常见5种):
(1)应激免疫训练(StressInoculationTraining,SIT)
SIT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再现和回避症状有缓解作用。
SIT是一系列技术、过程的组合,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
SIT分为三个治疗阶段:概念阶段,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应用和完成阶段。
(2)系统脱敏治疗
系统脱敏法主要用来减轻和缓解焦虑状态,其原理是用交互抑制和反条件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系统脱敏技术是使用放松训练,通过对由低至高不同等级的恐惧刺激进行想象暴露的方式对恐惧刺激进行脱敏。
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放松训练,建立焦虑或害怕等级层次和要求来访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等级层次中列出的项目进行想象或实地脱敏。
(3)延长暴露(prolongexposure,PE)和视觉暴露治疗
这是暴露治疗的拓展方法,是让个体直接暴露于其所害怕的线索或者是创伤性记忆之中。这些暴露治疗要求个体直接面对他所害怕的情境,想象处于所害怕的情境中。或者是唤起某个特别的创伤并保持在其中不回避,坚持相当长的时间。
(4)认知加工治疗(CognitiveProcessingTherapy,CPT)
在CPT过程中,个体将创伤记忆、当时的想法和感受等细节写下来,并大声朗读,治疗师帮助个体识别出“冲突”。然后对个体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处理,调整患者错误的归因方式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而减轻自责、厌恶自己、愤怒和不知所措等症状,进一步控制闯入性记忆和回避性行为的发生。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并发有罪恶感的个体更为有效。
(5)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yeMovementDesensitizationandReprocessing,EMDR)
EMDR的治疗程序:要求患者双目睁开,眼睛追随治疗师移动的手指向双侧快速移动;同时,要求患者想象创伤当时情景,注视着这段创伤性记忆;重新体验负性的认知,并将与创伤相关的认知和情感语言化。Shapiro提出EMDR加速了信息的处理,导致创伤性记忆的适应性解决,在EMDR治疗中产生了一种与快速动眼相睡眠很类似的神经生物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减轻由海马调节的关于创伤记忆的反复体验发作强度,同时也可减轻负性情感。
但EMDR是一个尚存争议的治疗,因为它不是来自于其他心理障碍的理论或者是有效方法之中,而是来自于个人的观察。
药物治疗
PTSD的药物治疗能缓解某些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体验,通常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措施,增加患者对心理治疗的依从性。另外,躯体症状的改善可以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改变,因此创伤事件发生后,应针对个体的躯体症状及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积极的社会支持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从创伤返回到正常状态的关键,是来源于家庭内部的有力支持。
2、刘光雄等.车祸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6(1).
目的:研究车祸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特点。
方法: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中的急性应激障碍(ASR)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诊断标准,对因车祸住我院治疗的81例患者进行诊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症状记录表等进行测评。
结果:
(1)车祸后3个月,81例中有33例(40.7%)曾经符合ASR诊断标准,31例(38.3%)符合PTSD诊断标准。且31例PTSD患者中,创伤后1周内发病者23例(74.2%)。当个体体验创伤性事件并发生ASR时,易患PTSD。
(2)与非PTSD组比较,PTSD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其它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5~0.01)。PTSD组情绪稳定度倾向不稳定型(38.71%)的比率高于非PTSD组(P0.01)。
(3)与PTSD发病有关的影响因素为EPQ问卷中神经质、L量表及性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绪稳定性、掩饰性、性别进入回归方程,即个性特征表现为情绪倾向不稳定、高掩饰性的个体以及女性更易患PTSD,同时验证了国外有关研究发现:女性患PTSD的危险性更大
(4)从PTSD的症状学来看,以努力回避能唤起创伤的活动或处境(90.3%)、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77.4%)、易激惹或易发脾气(77.4%)、努力回避与创伤有关的想法或感觉(74.2%)、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70.9%)注意力难以集中(67.7%)等更为常见。而非PTSD组中也有PTSD的部分症状存在。
(5)本研究还发现31例PTSD患者中,无一人主动向精神科医生求治。本研究提示车祸后主动进行心理干预成为必要。
结论:车祸事件后PTSD并非罕见,与性别及个性心理特征有关。
3、刘晓阳等.车祸所致脑外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二例[D].浙江大学,.
颅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较为常见,以往该类患者往往至神经科或外科就诊。而精神科常见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常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症状,如人格改变、精神病症状、神经症、情感障碍及智能损害等。其中脑震荡后综合症及脑挫裂伤后综合症患者常有神经症样表现且病程迁延,以往临床的观点将此类患者视为脑器质性损伤,以药物治疗为主,此种观点忽略了患者精神受创的应激因素。
本文报道浙江大医院所诊治的车祸后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两例,患者具有脑外伤的器质性证据,同时满足PTSD的诊断标准。并学习国外近十年来关于脑外伤共病PTSD的文献,对脑外伤与PTSD共病的研究进展作综述。提出脑外伤共病诊断PTSD的重要性,最好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殿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