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达医middot眼底病医生黄春梅

在光线昏暗的诊室里,她用一双慧眼辨析着隐匿于内眼深部那千差万别的眼底疾病;在洁白静谧的手术室内,她的一双巧手在直径仅为23毫米的眼球上进行微妙而精细的手术。尽管难得体会到患者手术以后那种“拨云见日”的惊喜,但是,她却享受到了为患者保住光明的幸福。

医院眼二科副主任黄春梅,披肩长发,轻声细语,笑容明媚,亲和力像是与生俱来。“能帮助别人,才说明你的价值。”她说。

文、图

董昊骞

编辑

元胡

安徽来济求医,终见光明

公里,反复驾车来回。回想起去年带母亲看病的经历,安徽宿州的阿东(化名)说,一切都值了!

年10月,在广东汕头打工的于女士发现自己的左眼视力下降,影响了日常生活。“看不清,心里很害怕。”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左眼视网膜脱离”,但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风险很高,医院愿意给她做手术。

无奈下,她回到了安徽老家。“在我们那里,医院,医院接受我。”她每每想到当时的情景,无助感又涌上心头。

“医院的医生,见我妈妈的年纪不算大,好多工作都能做,丧失了视力挺可惜的,就建议我们到济南,找叫黄春梅的眼科专家,因为她以前接诊过这种眼底病比较重的患者。”阿东带着母亲四处辗转,终于看到了曙光。

年底,阿东带着母亲,驱车公里,来到医院。“视网膜脱离是眼底病专业医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只是这位患者属于先天性眼球震颤,多年高度近视,视网膜萎缩严重,病变范围广泛,手术成功几率相对低,医院的眼科医生不敢冒险手术的主要因素。”经过检查,黄春梅先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患者说明了手术潜在的风险,又解释了手术的基本过程及预后。

终于有医生愿意接手,于女士没有丝毫犹豫。术中,黄春梅发现了于女士多个视网膜裂孔及大范围的变性区,均进行了激光治疗。“因为填充了硅油,手术之后,黄大夫反复叮嘱我,术后早期严格俯卧位,对视网膜复位非常重要。”于女士至今对黄春梅的耐心细致印象深刻。

年3月1日,于女士及全家在返回广东前再次前往门诊复查,其眼底视网膜恢复稳定,视力提高。他们一家为黄春梅送上一面锦旗。“没想到我得病的眼睛的视力比没得病的眼睛都好,看东西很清楚了,真心感激黄主任,我也终于可以放心去打工了。”于女士激动地说。

耐心细心,造就“天赋”

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

她曾经的一名患者,因外伤和高度近视导致视网膜脱离,在手术中,黄春梅为这名患者查找并激光光凝30多个视网膜裂孔。最终这名患者的视力也从只能模糊看到眼前几根手指变成了0.8的视力。

年国庆节前,黄春梅为85岁的王才(化名)做了一台白内障联合黄斑前膜手术。黄斑前膜是发生于黄斑区的视网膜前的无血管纤维组织膜,如同在我们的眼前蒙了一层不太透明的有皱褶的塑料薄膜,其症状可能会像雾里看花,出现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

“这个手术的第一步是对黄斑进行染色,作用是区分黄斑前膜和视网膜。然后用极为细小的镊子进行剥膜。”黄春梅说,一般黄斑前膜患者的黄斑前膜比较容易染色,而王爷爷的黄斑前膜太厚了,染了3次都没有染上颜色。前膜致密坚韧和视网膜贴附紧密,找不到突破口,只能一点点寻找。终于在半小时后,找到了黄斑前膜的一处裂隙,将其剥除。整个过程必须非常耐心、细心,因为这层膜和视网膜是挨着的,如果一不小心引起视网膜裂孔,就会造成患者视网膜受损,出现并发症。而且,王爷爷的黄斑前膜和视网膜黏连更紧密,必须花费更大的功夫才能剥膜成功。

术后一个月复查时,王才的视网膜情况恢复稳定,视力提高至0.6,视物清晰。他举起颤颤巍巍的双手,握着黄大夫的手,说:“我手术前后只能迷迷糊糊地生活,现在能看得非常清晰。黄医生,谢谢你!”那一刻,黄春梅的心里更加坚信,一切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说起选择眼底病专业的原因,黄春梅坦言,眼底病专业是眼科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如今,医院缺乏眼底病专业的专家,黄春梅想通过自己所学,为广大眼底病患者服务,竭力帮助病人。

“我们这个专业比较复杂,对手术的操作要求很精细。”作为一名眼科医生,黄春梅被很多老师和前辈赞叹是一名有手术天赋的医生,她却觉得,自己只是很耐心,也很细心。

压力山大,就跑跑步

作为一名手术医生,黄春梅认为,除了细致、耐心和锤炼,还要有好的体力。由于眼底病专业较其他眼科专业更为复杂,这也就使得眼底病手术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个多小时,最长的手术能达到3个小时。

因此,黄春梅会通过跑步来锻炼体力,同时缓解压力。“有时候忙了一天,晚上9点之后下楼跑跑步,会觉得全身舒畅。”黄春梅跑过马拉松,她觉得压力会随着汗水排出体外,让自己有更饱满的热情去工作,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其实,作为一名眼科医生,通过手术保住和提高患者的视力,有时候压力还是挺大的。”她坦言,尤其是当患者将希望都放在自己身上时,更是这样。

年10月4日,她经历了一次“压力山大”。淅淅沥沥的雨带着深秋的凉,晚上8点,黄春梅走下手术台,一碗热粥让她的压力陡然卸下,立马觉得被温暖包围。

找她做手术的,是28岁的小峥(化名)。正值华年,1度的高度近视导致左眼视网膜脱离,就医较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他的左眼彻底失去了视力。

这次,小峥一感觉到右眼有阴影,立刻联想到上一次视网膜脱离。医院。“小伙子家庭很贫困,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幼只有他的父亲陪着他。”因为小峥只剩下一只眼睛能看见了,孩子的父亲将一切希望寄予医生,术前找到黄春梅,执意要给红包表示心意,黄春梅通过病房护士长把红包交还家属。

黄春梅告诉小峥的父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我不会打破自己的原则,请您理解,无论什么病情,只要是我的手术病人,我都会竭尽全力。”

“手术特别成功,我也松了口气。”黄春梅说,最终结果很好,为他保住了视力。她觉得,能帮助人,说明了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价值。

带去光明,伴着温暖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当晚,她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文章,记录了自己的一天,每个患者背后的故事。其中一名患者,是做完视网膜脱离手术两个月后去复查的阿姨。她老家潍坊,和得了脑瘤的儿子相依为命。

三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医院住院的儿子送饭,下公交车时摔倒了。几天后,她视力下降,前往黄春梅的门诊看病,结果是视网膜脱离。由于她家庭困难,回家一个月后才凑好住院费来住院。手术后,医院复查过一次。“那次来复查,还是因为他的儿子给她打电话,说是自己感觉快不行了,阿姨才从老家坐车赶过来,顺便复查了眼底。”黄春梅说,上次给她看眼睛,裂隙灯的光线照到眼球之前,发现阿姨的眼角、脸上全是泪。

8月19日,阿姨到黄春梅的门诊复查,要求住院取硅油。“她见到我,我还没来得及问候她,她告诉我,她的儿子去世了,8月15日凌晨两点。”阿姨哭了,黄春梅没忍住也哭了。“阿姨跟我说,她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她只知道自己的名字,各种证件、各种物品都是儿子放的,她都不知道在哪里。”

为阿姨看诊后,黄春梅拜托一名护士把她送到了住院处。“贴近病人,我始终记得我面对的是人,而不是一份冷冰冰的工作。”她总是会为患者考虑周全,比如自己为糖尿病患者制作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科普手册,告诉糖尿病人会面临怎样的并发症,应该多久复查眼底。她还定期去社区义诊,为糖尿病人散瞳检查眼底,走进社区,也亲身体会到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她始终认为,温暖应该伴随着光明,当患者渴望光明,她带给患者的,一定还有温暖。

达医名片

黄春梅,主任医师,眼科学博士,医院眼科副主任,山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会第一届糖尿病眼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视力康复专家委员会成员。

从事眼底病工作十余年,对于23G、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眼底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年均手术余例。在疑难眼底病的诊治方面有较多研究,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在抗VEGF药物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Coats病,糖尿病黄斑水肿等方面有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年均治疗病人余例。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2项,济南市课题两项,其中一项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门诊时间:每周一、周五上午

无风杨柳

有爱更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wxjianzhan.net/jbgs/8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