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您好,我眼睛里长了一块儿白色的肉,以前都没什么影响,最近看东西总是很模糊,照镜子才发现原来那个白色的肉长到黑眼珠了……请问是这个导致看不清楚的么?严重么?”日常患者咨询问诊中经常不乏类似的问题,那这个究竟是什么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1眼睛里长的“白肉”可能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机体组织特别是皮肤组织受到一定深度的损伤后,可能会留下疤痕,而疤痕的形成是机体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一般认为疤痕是由于机体炎症反应,胶原的合成与降解不平衡、异常粘多糖的出现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所造成的,是一种即影响外观又影响功能的局部症状。
同样,对于人的眼球也是一样,外界刺激作用下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球结膜(即直观上能看到的白色眼珠部分表面的膜状组织)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并向角膜区(即黑眼珠对应的区域)发展。这种因球结膜组织增生导致的常见慢性眼表疾病,常以内眦部三角形肉膜侵入角膜为临床特征,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俗称“鱼肉”,临床上称为“翼状胬肉”。
2翼状胬肉有什么危害?作为我国常见的眼表疾病,翼状胬肉除了影响美观,还可导致眼部不适、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患病初期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如眼部刺激症状发红、干涩、异物感等,并可能因为急性炎症而加重或引发干眼症等不适,影响患者生活;当侵及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散光,或因胬肉伸入角膜表面,遮蔽瞳孔而造成视力障碍,严重时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
3哪类人群容易得翼状胬肉,怎么预防?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是翼状胬肉发生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高发区域:在南北纬40°的赤道附近人群中翼状胬肉的发病率较高,此地理位置光照强,且日照时间也长。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居于北纬40°以内,尤其北纬20°附近的海南、广西、云南省等地居民较易发病。
高发人群:翼状胬肉的高发人群多为老年人、男性(可能与职业暴露有关,如电焊工人)、长期紫外线暴露(户外作业,尤其在沙、混凝土、水、雪等反射平面,如冲浪运动员、海员、渔民等)。
所以,对于长时间处在强阳光照射环境中的人群,通过采用诸如太阳镜、防晒帽和遮阳伞等有效的防护紫外线辐射措施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4翼状胬肉怎么治疗?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域,影响视力或导致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手术切除。临床常用术式均以切除翼状胬肉为基础,并联合自体结膜移植、羊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效果显著。
{眼睛问题在线咨询|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
往期热点推荐⊙医院举办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大会
⊙喜庆十九大欢度老年节
⊙滨州医院首批跨省异地就医患者实现直接结算
⊙滨州市小记者团走进滨州医院
⊙远视,我们眼中的“千里眼”?
专家介绍
张立贵
主任医师/青光眼及眼表疾病科主任
简介: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综合眼病专家。曾在青医院,医院,医院工作,曾任山东、湖北青光眼学组委员,副组长等职,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经验;主攻青光眼、角膜病专业,并对神经眼科、眼外伤、眼整形、眼眶疾病、斜视等各种眼科疑难杂病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完成各类眼科手术两万余例。已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4篇,出版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三等各一项,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一项。
刘敏田
主治医师/医学学士
毕业于滨州医学院,医学学士。熟练掌握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尤其在翼状胬肉等眼表角膜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立完成翼状胬肉及其它眼前节手术数千例,复发率低,效果达国内先进水平。
爱尔眼科·共享全球眼科智慧
全国连锁
中国首家上市医疗机构
股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