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伤引起的睫状体断离,这些不得不知

年眼视光畅销书籍,您都有吗?看看吧!

睫状体断离是指睫状体的纵行肌与巩膜突之间的分离。导致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形成异常沟通,常见于眼外伤和手术之后。

临床上外伤性睫状体断离较常见,其主要症状为头部或眼部受到外伤后患者会出现眼压降低和视力下降。临床上常见的致伤因素和体征可以表现为多种。通常,睫状体断离的主要临床体征为浅前房和低眼压,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笔者就当前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概念、诊断要点、辅助检查方法及诊断和治疗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为全面和准确掌握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一、睫状体断离概念的鉴别

容易与“睫状体断离”混淆的另一个概念是“睫状体脱离”,且临床上常常见到病历记录中将“睫状体断离”记录成“睫状体脱离”。因此,鉴别睫状体断离的概念尤为重要。

“睫状体断离”这一概念的关键点在于,睫状体与巩膜突之间出现了分离,或者说出现了离断口,这是我们通常称的“有问题的患者”,一般是需要手术复位的;

而“睫状体脱离”则没有断离口,属于脉络膜脱离的范畴,与我们通常术中所见到的经典脉络膜脱离略有不同的是,“睫状体脱离”一般不表现出眼底的半球状隆起,并不涉及睫状体与巩膜突之间的分离,是不需要做复位手术的,所以断离口是鉴别“睫状体脱离”与“睫状体断离”的关键因素。

迄今为止,临床诊断时仍有人将这两个概念混淆,结果将单纯的°睫状体脱离误诊为睫状体断离,对原本不应该实施手术的患者,却进行了所谓的“睫状体复位术”。

其结果可能导致患者术后睫状体上腔仍存在渗漏,眼压依然较低;或出现难以控制的继发性青光眼。因此,鉴别“睫状体脱离”和“睫状体断离”的概念极为重要。

二、致伤因素和体征特点的诊断意义

睫状体断离的致伤因素有一定的分布趋向。最多见的4个因素包括拳击伤、鞭炮炸伤、车祸伤及钝物击伤;其中拳击伤最为多见。

以往对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诊断大多是从低眼压和浅前房入手,但并非所有的睫状体断离患者都会表现出上述体征。

如果单纯地依靠低眼压和浅前房来诊断睫状体离断,很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

所以,研究致伤因素分布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意识,从询问病史这一阶段就能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检查,提高初诊的准确率。

三、诊断要点和辅助检查方法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UBM检查的结果是诊断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金标准”。由于浅前房的影响,加之部分复杂病例伴有前房积血,使得前房角镜检查受到限制,所以目前诊断外伤性睫状体断离更多地是依靠UBM。

由于UBM检查需要在眼球表面放置接触镜,并需要患者在清醒状态下配合,所以对于部分依从性差的成年患者或儿童患者,不能达到上述要求,此时可以选择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代替UBM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同样能很好地显示出断离口,其优点主要在于不需要放置接触镜,避免了患者的不适,并且可以彩色成像。

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仍需要患者在检查时给予一定的配合,若患者年龄过小或依从性极差,在全麻下进行前房角镜检查会对确定诊断更有帮助。

四、治疗策略

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即单纯的保守观察,究竟何种病例选择保守观察治疗,观察期为多长时间,观察期间如何用药,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因此目前只有早期或小范围的断离病例,或眼压正常的病例,可进行保守观察。

笔者的经验认为,如果观察2~4周,患者的眼压仍没有升高迹象,就应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在此期间,可使用阿托品、非甾体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目前不少临床医生仍认为,使用阿托品有助于断离处的睫状肌回贴到巩膜壁上;还有不少医生遇到睫状体断离病例,则不分具体病情,常规给予患者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用药时间长达1个月,甚至更长。

一般情况下,阿托品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主要针对睫状体断离所伴发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目前尚无足够和确切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表明上述药物能直接使断离的睫状体复位。

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而言,如果患者的眼压在在4周内未回升或前房深度未加深,应及时选择手术缝合进行治疗。

尽管有文献报道,部分病例在使用激光、冷凝、注气或利用术中人工晶状体的支撑可成功完成睫状体复位,但笔者认为上述方法仅仅对个别或小样本病例有效,尚不能成为睫状体复位手术的主流术式。

原因在于睫状体复位的根本是睫状体与巩膜突处的间隙消失,而这种间隙的消失,只有在直视下运用机械性缝线进行缝合才最为可靠。

五、经典的手术方法和复杂病例的手术选择

经典的手术方法即单纯直视下进行缝合复位术,对于复杂的睫状体离断病例,如同时伴有晶状体病变和玻璃体病变的患者,需要分次手术或选择联合手术。

联合手术的优点是实现手术一次完成,对于睫状体断离的处理,可以先在直视下缝合复位,随后继续做玻璃体切除等手术;可灵活采用内路式缝合的方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大范围的断离或巩膜存在变薄的病例,可以避免大范围剥离巩膜板层造成的损伤。

六、手术后眼压和前房深度的观察

睫状体复位术成功的显著标志是患者的眼压回升且前房深度加深。前房加深通常可在手术结束时呈现,即使手术结束时患者仍呈浅前房状态,手术后次日多能加深。眼压回升则相对滞后出现。

所以,对于大多数复位手术而言,术后眼压的观察期设在2周是合理的,在2周内,没有特殊情况,不必过多干预。但也有暂时不能恢复正常的病例,低眼压可以迁延至术后2~4周以后。

术后2~4周后,对于少部分眼压持续不升高的病例,则应该择机复查UBM。

七、特殊类型的外伤性睫状体断离

特殊类型的外伤性睫状体断离主要包括能自行愈合的病例和眼压较高的病例。自行愈合的病例,并不完全与断离范围呈正相关。

部分特殊病例伴随高眼压,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同时存在的房角后退、晶状体半脱位或玻璃体疝有关。

这部分病例在选择手术复位时需要更加谨慎,若眼压不低于正常值,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或暂缓进行睫状体复位手术,以免术后眼压升高,导致难治性青光眼。

综上所述,以往临床对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概念认识不清,常导致漏诊或误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概念、诊断要点、辅助检查方法及诊断和治疗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为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外伤性睫状体断离提供依据。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项基金
卡介苗bcg



转载请注明:http://www.wxjianzhan.net/lcjc/2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