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05我眼中的创新创业导师

老师,我有话对您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医者,还是诲人不倦的师者,辛勤培育,播撒希望,筑梦未来。

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院将推出教师系列报道,请聆听学生们讲述他们眼中的老师,如何带领学子们筑梦、锤炼、成长和坚定。

01敬重每一个生命

眼外伤是危害青年人视力的主要原因,发病急、病情复杂,预后影响因素多,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这是赵振全老师给我们的思考题。我们眼视光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几个学生聚在了一起,在经过调研、数据的采集分析等大量工作,研发一种针对于眼外伤的新型医疗器械——巩膜固定器的想法诞生了。

在准备第三次动物实验时,我们意外地发现,刚做完手术的两只家兔竟然死亡了,大家埋头寻找可能的原因,可惜一无所获,都在懊恼“实验进行不下去了”。这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实验室里沉默,“这应该是因为平时护理不到位,兔子发生术后感染,最后导致死亡。”赵老师一边说着,一边走到实验台,指着家兔神情严肃地说:“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生命是很脆弱的,对待动物实验,不仅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严谨,术后护理更是要谨小慎微,兔子也是生命,而且是在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贡献,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对象。”那一刻,我们只觉得脸上一阵发烫,我们只想到“实验进行不下去”,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兔子的生命。那次的教训后,我们把如何照顾实验动物的要点牢记于心。在跟赵老师的门诊中,我们发现,他对每一位患者都是和风细雨,悉心救治,我们意识到,专业的知识学习是“业”,“敬重生命”才是我们漫漫医途中要牢记、要思考、要践行的“道”。今年,我们团队获得年浙江省第六届互联网+创业大赛银奖。但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实验室再也没有出现过实验鼠或者家兔死亡的情况。

作者:江凯婷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兔子实验

图为赵振全老师和学生合照

02为临床服务才是有意义的技术

组会上的汇报,刚进实验室的小伙伴常常会冒出这样的字眼,“因为这项技术别人做得少,我们实验室的机子软件新,所以这个实验具有创新性”。每当这个时候,沈梅晓老师就会苦口婆心地发问,“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临床意义是?”“可以解决什么临床问题?”这成为了我们组会上常见的灵魂发问。

是啊,技术创新一直是眼成像实验室的优势,从各种OCT设备的搭建到图像分析软件的编写应用都在科研上占有一定地位,可我们常常会迷失掉更为本质的内在意义。在刚接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时,我一心想要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技术来展开研究,而梅晓老师则引导我们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思考。她建议我们先到眼底内科轮转,同时邀请眼底内科的医生与我们讨论……临床问题清晰了,我意识到,糖网最缺乏的是早期诊断与精准监控。基于此,我们选择基于自适应(AO)的视网膜细胞成像,基于多普勒OCT的视网膜微血管动态功能成像,聚焦于视网膜细微结构。我们希望在高分辨率图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诊断,从而达到建立糖网精准诊疗新技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目标。

在实验室时间长了,我们还听说,曾获全国挑战杯金奖的学长就是在一次下乡实践期间萌发了“如何建立基层眼健康筛查”的想法。“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患者。”我们获得了“微血管定量化分析”等软件著作权、专利授权和省重点课题立项,就是因为一直怀揣这样的初心和对自己的期许。

作者:缪涵霈

(前排左四为沈梅晓老师,左一为缪涵霈)

03科研,不只是阳性结果

今年我从眼视光医学专业毕业了,并被西湖大学录取为直博生。回想整个大学生涯,我从大一开始就加入谷峰老师的科研团队,从小鼠换笼,到剪趾提基因组,再到质粒抽提,一步一步的踏实学习,五年的科研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大二时刚刚获批一项省级课题的时候,我心里憋了一口气,一定要做出一个漂亮的结果。每天马不停蹄地以校车、公交辗转于两个校区,可是尝试过很多次实验并没有得到预期的阳性结果,内心深处的挫败感愈发强烈。谷老师看在眼里,主动提出和我一起回顾这几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原因,讨论改进方案。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想起他平时也都是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的数据、梳理结果,并不会因为阴性结果而置之不理。是啊,科研的初心是促人类之进步,“漂亮的阳性结果”并非目标,哪怕是阴性结果也有意义,它可以告诉后来之人此路不通,更是从头出发的起点。后来,我分别以第二作者和第一作者在TOP期刊1区《NucleicAcidsResearch》(IF=11)和《MolecularTherapy》(IF=8)各发表了一篇文章,可以说其中不少思路来源于“阴性结果”。每次收到录用信,我都清晰地记得,是那一次“端正三观”的经历,让我打开了对于科研认识的另一扇大门。

作者:林莉

(前排左四为谷峰老师,右二为林莉)

04细节之处见真章

自从上了专业课之后,我们三个同学就一直痴迷于眼视光器械的研发,年,我们与余新平老师“一拍即合”,在他的指导下,研发一款可以测量眼外肌肌力的手术镊。

记得在第一代手术镊试用期间,医院与刚结束手术的余老师讨论试用情况。我们梳理出了手术镊的镊身和镊尖太过于锋利、握持手感欠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握持的稳定性欠缺,特别是在戴手套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对医生的使用体验造成了挺大影响。我们拿着手术镊陷入了沉思。余老师拿出一支笔,笑着说:“我们握持镊子的手法是执笔式,既然是笔,为了防滑、增加稳定性,生活中有否借鉴之处?”我们灵光一现,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笔,马上就有同学提出,“我们也可以在手握的地方设计一个凹槽。”“可以加一个橡胶套。”“可以设计纹路。”思路一打开,大家很快有了几种解决方案,其实每一项物品的创造,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哪怕是普通的生活用品也不例外。我们虽然研发“高大上”的医疗器械,许多灵感其实也来源于生活,需要亲身实践、善于思考,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目前,手术镊产品已经研发到第三代了,我们团队成功获批了国家级创新创业课题,获得了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在和余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更加认识到任何事情,必做于细,临床实践出真知,细节之处见真章!

作者:谢天珍

图为余新平老师与学生杨轶婷合照

图为团队学生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

亲爱的老师,你们辛苦啦!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想衷心的对您说一句:老师,教师节快乐!我们定会谨记老师教诲,不负恩师期望。

在未来的日子里高歌前行,乘风破浪!

追光系列往期回顾

01.当高峰期撞上疫情防控

02.追光02丨为光明不远千里——记海拔米西藏那曲市首例角膜移植手术

03.追光03丨和谐医患小乐章——五病区急诊一线的暖心小故事

04.追光04

服于医,精于勤,惠于民——医院国资人保障大后方的小篇章

审核:袁一民、谢婕、叶玉琼

来源:教育教学处、学工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xjianzhan.net/lcjc/6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