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因而目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关系。五轮学说中,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zi)血络属于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jian)属脾,称为肉轮。
望目可以从神色形态四个方面观察。以下从目色、目形、目态说出病因
一、目色
正常人的目色是眼睑内及两眦红润,白睛色白,黑睛褐色或棕色,角膜透明无色。异常改变有:
目赤双眼或单眼白睛红赤,俗称“红眼”、“火眼”。目赤若伴有红肿,多属实热证。如全目赤肿,多为肝经风热上攻;两眦赤痛,则为心火上炎;白睛发红,多为肺炎;眼睑缘赤烂,多为脾经湿热。若白睛红赤灼热,羞明畏光,有传染性者,多为感受到时邪热毒所致,也称为“天行赤睛”。
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上熏于目,故目黄,可推之为黄疸者。黄疸常伴有面发黄,尿黄等证,多因湿热内壅或寒湿内困,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有阳黄、阴黄之分。
目眦淡白多为血虚、失血,是血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目眶周围色黑,多因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所致;目眶色黑,伴肌肤甲错,多是淤血内阻所致;睡眠欠佳也可见目眶发黑。
黑睛灰白混浊为目翳(yi)属于外障眼疾。若黑睛深层次呈圆盘状翳障,妨碍视力,多因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常见于某些眼外伤及某些全身疾病。
二、目形
1.胞睑肿胀是指上胞下睑肿胀不适。目胞浮肿,如新卧起之状,皮色不变或较光亮,是水肿病初起之证;胞睑红肿,若眼睑边缘起节肿,状若麦粒,红肿痒痛,容易成脓馈破者,为针眼;若整个眼睑漫肿,红如涂丹,热如火灼,化脓馈破者,为眼丹。以上后两者是风热毒邪相搏客于胞睑,或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以致局部气血瘀滞。
2.眼窝凹陷若是见于吐泻之后,多因伤津液所致;若见于久病、重病患者,为脏腑精气衰竭,病属难治
3.眼球突出眼突而喘,属于肺胀,多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眼突颈肿,为瘿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三、目态
1.瞳孔缩小多因肝胆火炽(chi),或劳损肝肾,虚火上扰所致;也可见于中毒
2.瞳孔放大多属肾精衰竭,见于危重患者,是濒死前的征象之一;
3.目睛凝视多为肝风内动之证,常伴有抽搐等症,属病重。
4.嗜睡露睛多因脾虚清阳不升,或津液大伤,胞睑失养,启闭失常所致;此外,也可见正常人,俗称“羊眼”。
5.眼睑下垂双睑下垂多是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睑肌失养所致;单眼上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肌肉松弛所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