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药品说明书中的13个秘密,你可能还不

药品

相信大伙儿都比较熟悉。可用药时,您是否详细看过或者看懂过药盒里的说明书呢?您是不是会把药品说明书当成一张废纸扔掉呢?有关专家表示,药品说明书是帮助医生和患者认识和了解药品,指导患者安全用药的法定文书。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用药前都应仔细阅读说明书,这是安全用药的前提和基本。

指导专家: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杜文力药品名称:为了避免您重复用药

药品说明书都标有药品的通用名,有些还有商品名、英文名、化学名(其中非处方药无化学名)以及别名等。同一成分的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即国家规定的法定名),但商品名则可因生产厂家不同而有若干个。从商品名上一般看不出药品的主要成分,所以,吃药时不能只知商品名,而应清楚药品的通用名,这样才可以避免重复用药导致的药物过量或不良反应。

药品成分:药物的组成让你吃得明白

西药一般都标明药物的组成成分和含量;中成药有全部标明成份的,也有只标明部分成分的。

药品性状:药品的质量让你吃得安全

药品性状是对药品的色泽和外表感观的规定,包括形态、颜色、气味、味感等,它们有的能直接反映出药品的内在质量,对鉴别药品真伪、优劣很有意义。

药品适应症(功能主治):治疗疾病的依据

“适应症”是西药的治疗范围;“功能主治”是中成药的治疗范围,包含”功能“与”主治“两部分。对于使用非处方药的患者能够自我判断自己的疾病是否与适应证相符、对症下药,可在药师的帮助下选择购买;处方药则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不可自行购药服用。总的来说,普通患者缺乏医药相关专业知识,最好不要仅凭“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自行选择药物。

药品规格:告诉您吃多少药

“规格”是指药物含量。需注意,同样大小的药片或药丸等,其药物含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吃药时必须用多少“ml”或“mg”确定服药剂量,而不能笼统的说吃几片或几袋。

用法用量:告诉您吃药的方法

药物的用法,如饭前、饭后、睡前服用,一天一次或三次,是口服、外用还是注射等都必须仔细看清楚。药物的用量也必须按说明书的规定应用。需注意的是,有些说明书用量只标识成人剂量,老人、小孩必须准确折算后再服用。

不良反应:告诉您吃药后的一些副作用

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1)副作用(2)过敏反应(3)继发反应(4)毒性反应(5)致畸、致癌、致突变。需要明确的是,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现象,任何药物都会发生不良反应!即使在“不良反应”一项中注明“尚不明确”的,也不能保证该药就不会发生不良反应。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该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的很少,但实际上发生的却不一定少。

判断某种药物的好坏不能以不良反应的多少来衡量。说明书上注明的不良反应多并不是坏事,患者可以通过阅读说明书,了解不良反应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并在用药时进行自我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毒性反应时,应当立即停药,医院采取救治措施。

禁忌及注意事项:告诉您用药不可“一刀切”

在药品说明书的“禁忌”及“注意事项”项中,往往会出现“慎用”、“忌用”、“禁用”等字眼,它们的意义截然不同:“慎用”就是谨慎使用的意思,并不是绝对不能用,而是提醒用药者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必须立即停药;“忌用”是指不适宜使用或应避免使用,患者使用该药后可能发生不良反应或不良后果;“禁用”就是禁止使用的意思,这是对用药者最严厉的警告。

在阅读说明书时,患者应对禁忌症、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特别重视,如有不明之处,应向药师或医师咨询。

药物相互作用:告诉您同时吃多种药安全事项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改变了同时服用的另一种药物的效应。其结果是一种药物的效应加强或削弱,也可能导致两种药物的效应同时加强或削弱。例如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还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等)期间饮酒可抑制酒精代谢,引起乙醛蓄积中毒,这是典型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品贮藏:告诉您不同的药应不同储存

药品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贮存,才能保证药品质量。说明书中一般都会标明药品的储存条件。常见的术语解释如下:常温,指10℃~30℃;阴凉处,指不超过20℃;凉暗处,指避光并不超过20℃;冷处,指2℃~10℃。另外,有些药要冷处保存,应置入冰箱冷藏,如胰岛素、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乙肝疫苗等,但切记不能冷冻,否则会失效。

批准文号:告诉您这样识别真假药

药品“批准文号”也叫“国药准字”号。一药一号是药品生产合法性的标志,是药品身份的证明,是识别真假药的重要依据。从“批准文号”可以判断该物品是正规药品还是属于保健品,或者属于食品。

OTC:告诉您不是医生的处方药也不能乱用

标明“OTC”就代表是非处方药物,这些药物虽然相对安全,但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不能随意使用,必须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药名中有这些字,要当心吃药最担心的就是遇见禁忌,出现副作用。其实,有些禁忌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一二。以下字眼,若出现在药名中,要尤其当心。1“扑”、“敏”、“苯”:司机别吃。

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均为常见的抗过敏药物,但是这些药具有一定的中枢神经抑制性,可能引起嗜睡、困倦等症状,所以服药期间不要驾车,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并且,一般情况下,此类药物连续使用不宜超过1个月,否则会有耐药风险。应用一种抗过敏药物治疗,若症状未明显改善,可遵医嘱换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其他药。

2“啉”:心脏病患者慎用。

常见促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路得啉等,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多潘立酮。年欧洲药物管理局曾发布提醒,多潘立酮可能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症状,建议心脏不好的患者慎用。另外,吗丁啉仅适用于胃动力不足引起的消化不良,常表现为上腹疼痛、嗳气等。一般情况下,若连续服用7天症状还未缓解,应当就医。

3“麻”:高血压不宜用。

美扑伪麻片、伪麻那敏片中的“麻”,是指其中含伪麻黄碱。它可收缩血管,因此高血压、眼压高的患者不宜用。此外,它还可对神经产生影响,加重前列腺患者排尿困难。

4“美”:痰多患者慎服。

右美沙芬是临床常用的中枢性镇咳药,含此成分的复方药物通用名大多含有“美”字。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患者痰多时应慎用该药或含该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因为它具有的镇咳作用可能影响痰液排出、堵塞呼吸道,或使用右美沙芬时应同时服祛痰药。除此之外,孕妇也要慎用右美沙芬类药物,以免影响胎儿发育。“右美沙芬”与止咳药里的“可待因”相似,过量服用也会成瘾。

5“氨”和“酚”:消化道溃疡密切观察。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常用退热药,但它对胃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某些消化道溃疡患者服用时,存在出血风险。这类患者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市面上的复方感冒药很多都含扑热息痛,若多种一起吃,很易过量,扑热息痛成人一天不能超过4克,否则存在肝毒性风险。服此类药期间还应避免饮酒及含酒精饮料,以免使其生成的一些代谢物与肾细胞结合而伤肾。

6“疏风”:风寒感冒慎服。

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中,有很多有“疏风”字样,如感冒疏风颗粒、疏风清热胶囊。一般情况下,这类药多用于风热感冒即出现咽喉疼痛、痰液发黄、口干等症状。风寒感冒患者,即出现怕冷、咳嗽吐稀白痰等症状时应慎用。

还需注意的是,虽然上述方式可大致初步判断药物禁忌。但药物具体用法、用量应遵循医嘱,服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要停药就医。相关链接如何安全合理选择药物?1首先应当确诊自己是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不能只凭自我感觉或某一个症状就随便用药。比如发烧、头痛,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不能简单地服一些止痛或退烧药;又如腹痛,也是一些疾病的共有症状,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止痛药,就会掩盖一些急腹症的症状,贻误病情而造成严重后果。2其次是了解药物的性质、特点、适应证、不良反应等,尽量选用疗效好,毒性低的药物。比如止痛药就有许多种类,对于一般感冒、头痛、关节痛、神经性疼痛以及经期腹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其中的任何一种;对于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选用颠茄、阿托品等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如果将前一类止痛药用于治疗腹痛,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反之,用后一类药治疗头痛、关节痛、月经期腹痛同样无效。3第三,治疗同一种疾病会有很多不同种类、不同药理作用的药品,每种药品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的人群和病种,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没有好赖之说。所以,用药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症下药。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wxjianzhan.net/zlff/202007/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