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眼科检查设备、手术器械等的发展,人们对眼外伤及眼底疾病的探索越来越深入,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和应用发明。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Beijing—Youngnam—Kyusyu视网膜会议上,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的视网膜外科专家于线上齐聚,共同分享各自团队眼外伤及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最新研究进展结果。在会上,来自中国的颜华教授、马志中教授、王志军教授、卢海教授、胡运韬教授组成“五刀客”,代表中国向国际分享我国的学术和临床力量。让我们一起回顾会议的精彩时刻吧!
[颜华教授]
开放性眼外伤后无光感眼玻璃体
切除术视力预后预测模型
开放性眼外伤后导致无光感往往是临床上一种危重的眼部急症,常常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的眼创伤评分不能用来预估玻璃体切除术后是否可以挽救视力。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颜华教授分享了一种用于预估开放性眼外伤后无光感眼玻璃体切除术视力预后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视网膜复位和视网膜残留是两个最重要的特征。视网膜复位有利于光感的恢复。60%的视网膜残留可能是良好视力的有效预测因素。此外,眼球伤口长度及位置也是影响视力预后的至关因素。
[KeijiroIshikawa教授]
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后视网膜切开
引流术与黄斑前膜的关系
为了确定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眼中黄斑前膜形成的潜在风险因素,来自日本的KeijiroIshikawa教授进行了一项研究,收集患者基线特征及术中特点,并对玻璃体手术后6个月黄斑前膜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术中行视网膜切开引流术与术后黄斑前膜的生成关系密切。这一结果提示,在玻璃体切除术中是否应用视网膜切开引流术清除视网膜下液需要仔细考虑。
[JiEnLee教授]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中信号强度对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定量测量的影响
为了研究信号强度变化对使用频域(SD-OCTA)和扫描源OCTA(SS-OCTA)获得的定量流量指标的影响,来自韩国的JiEnLee教授进行了一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信号强度随着NDF光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定量流量测量受到信号强度微小变化的显著影响,这些变化在SCP和脉络膜毛细血管中比DCP更明显。
[王志军教授]
眼球破裂伤修复中脉络膜损伤的处理
眼球破裂伤中,合并脉络膜损伤往往处理较为棘手。医院的王志军教授为我们分享了眼球破裂伤修复中脉络膜损伤的处理。他指出,脉络膜损伤包括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其处理原则分为四步:缓解视网膜嵌顿;恢复塌陷的睫状体和脉络膜;切割不可修复的远端葡萄膜组织;血肿让其自行吸收。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王教授为我们展示了脉络膜损伤的处理过程。
[ShintaroNakao教授]
抗VEGF治疗对渗出性年龄相关性
黄斑变性患者光感受器的影响
目前,抗VEGF治疗是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一线治疗手段。为进一步了解抗VEGF治疗的作用,来自日本的ShintaroNakao教授为进行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例AMD患者,其中例患者接受了抗VEGF治疗,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SD-OCT和AO-SLO。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无明显不良事件。结果显示,抗VEGF治疗组患者光感受器相对视锥细胞密度和面积大于未治疗组患者。
[YongKooKang教授]
糖尿病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持续性视网膜下积液的临床分析
在抗VEGF注射时代,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预后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是PDR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来自韩国的YongKooKang教授报告玻璃体切除术后伴有黄斑受累TRD的PDR患者中持续性视网膜下积液(PSF)的患病率,并分析导致PSF持续时间的眼部和全身因素。结果显示,PSF的平均持续时间为4.4-4.7个月(范围:0.2-20.5个月)。术后1个月时PSF患病率为75.0%,3个月时为50.0%,6个月时为30.0%,12个月时为10.0%。多因素分析显示,低eGFR是长时间PSF的显著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在成功地进行玻璃体手术后,累及TRD伴PDR的黄斑中PSF可能持续存在,10.0%的患者超过12个月。由于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往往会出现SF吸收延迟。因此,应考虑对术前全身状况的研究,并解释肾功能受损患者的PSF可能持久,这在TRD伴PDR患者中至关重要。
[卢海教授]
无虹膜相关眼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无虹膜是一种先天性或后天性眼部疾病,其对人工晶状体相关的手术带来了一定难度。医院的卢海教授指出,先天性无虹膜分为先天性:晶状体和角膜异常、青光眼;视力障碍(低视力、畏光、眼球震颤等)及创伤性。无虹膜的患者即使术后视力良好,仍会主诉畏光不适。关于无虹膜患者畏光的解决方案包括人工虹膜设计的IOL,但青光眼、视网膜脱离、慢性炎症等其存在长期并发症;角膜接触镜;佩戴太阳镜;人工虹膜装置、
[MasatoshiHaruta教授]
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后视网膜多发性静脉血栓形成
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后,理论上存在动脉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包括卒中和心肌梗死。然而,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尚未被认为是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的不良反应。来自日本的MasatoshiHaruta教授报告了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后发生的4例多发性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个案病例。4个案例中,3只眼发生于男性,1只眼发生于女性,平均年龄:78.3+7.0岁,静脉血栓平均数量:16.8?7.0,血栓形成前阿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16.5?24.6次。荧光素血管造影证实血栓部位静脉狭窄,但静脉炎和无灌注区均不明显。3例由阿柏西普改用雷珠单抗的患者视网膜多发性静脉血栓无复发。一只眼视网膜多发性静脉血栓形成持续存在,数量变化超过1年,直至患者改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JooEunLee教授]
OCT和OCTA:现在应用于哪里?
来自韩国的JooEunLee教授介绍了目前OCT和OCTA在眼科上的应用及未来发展。他指出,目前OCT和OCTA主要用于眼部横断面层间扫描及成像。目前技术正向着速度更快、超广角扫描发展。
[胡运韬教授]
抗VEGF治疗后视网膜中央静脉
和分支阻塞的侧支血管发育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常见视网膜血管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为分支型BRVO或中央型CRVO,取决于血管的位置。侧支血管常见于高达50%的RVO患者,目前认为它们可作为视网膜循环的替代引流。来自医院眼科中心主任胡运韬教授对抗VEGF治疗后的RVO患者进行观察。总计BRVO87例患者、CRVO70例患者纳入研究。在BRVO患者(n=87)中,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的平均次数为2.79次,54例(62.07%)发生侧支循环。平均形成时间d,平均视力提高0.32。在CRVO患者(n=70)中,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的平均次数为3.26次,13例(18.6%)发生侧支循环。平均形成时间d,平均视力提高0.19。CRVO侧支血管发育比例明显低于BRVO,CRVO侧支血管发育时间长于BRVO。在BRVO和CRVO中,糖尿病和高血压对侧支循环的建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发现抗VEGF对BRVO侧枝循环的建立没有明显抑制作用。
[马志中教授]
一种新的玻璃体基底部深层显微解剖结构
来自医院的马志中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在玻璃体基底部深层观察到的一种新的胶原纤维束结构。玻璃体基底部纤维锚定在纤维束上,而不是粘附在神经视网膜和睫状上皮上。这些胶原纤维束也作为连接和巩固玻璃体基底部、睫状体、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连接器。玻璃体基底部下方的视网膜在结构上与视网膜的其他部分不同,因为其锚定在位于睫状体和脉络膜的纤维束之前,有玻璃体胶原纤维通过该视网膜部分。
小结通过此次视网膜会议,我们看到了亚洲国家在眼外伤领域及视网膜疾病研究上的百家争鸣,也看到了我国“五刀客”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声,展示国内眼外伤及视网膜疾病研究领域的累累硕果。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眼外伤及视网膜疾病学科欣欣向荣地发展,向着更多未知的领域探索、前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