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第一届清华长庚眼外科论坛”在医院举行,十余位来自北京、苏州、台湾的知名眼科专家,围绕“眼外科临床技术和前沿科技”进行了学术探讨。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多位眼科医师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医院眼科主任胡运韬主持。清华大学副秘书长、医院总执行长王志华,医院副院长王劲,中华眼科学会眼外伤学组名誉组长马志中教授分别致辞。王志华总执行长首先介绍了医院启动与发展的背景,并指出眼科学是一门精细化的医学专科,其核心技术的发展与精密机械、光学、微电子等理工学科密切相关。医院眼科将借助清华大学雄厚的理工科技平台,走精准化、科技化发展道路,推进现代科技的医学转化,与医院共同成长,实现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愿景。王劲副院长对出席论坛的两岸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认为本论坛将成为清华长庚眼科发展的起点,对眼科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希望全国同道加强交流与协作,为不断提高我国眼科的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作出贡献。马志中教授为医院的顺利运营及眼科的开科献上祝福,他看好清华长庚未来的前景,希望医院眼科在胡运韬主任的带领下,走得强、远、深,在医疗、教学、科研取得丰收。眼科学要求精密与巧智,其多项技术体现了现代科技的最新进展,如干细胞移植、人工视觉、现代光学技术、精密手术仪器等。医院举办本次眼外科论坛,旨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邀请海内外眼科知名专家,分享临床诊疗经验,探讨现代科技的临床应用,促进现代科技的医学转化。论坛演讲环节,专家学者们通过主题演讲与讨论、疑难病例手术视频等形式,对手术技术创新、手术经验的思考、疑难病例经验分享、现代科技的应用等分别进行深入探讨。
医院眼科马志中教授针对“从自体到异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这一眼外科临床的前沿话题,进行了专题演讲。马教授深入浅出分析了视网膜干细胞移植安全性问题以及目前的瓶颈。结合目前视网膜细胞移植进展,借助角膜移植的供体材料,马志中教授联合胡运韬教授率先开展同种异体片状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这是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原创技术。
医院眼科王志军教授以“警惕抗血管生长因子治疗的另一面”为题进行了演讲,针对这一目前眼外科应用较多且较热的药物,王教授提醒眼科同仁,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前使用抗血管生长因子,必须注意到其不利的一面,扬长避短,并结合临床实例,提出了应用抗血管生长因子的时间应在术前3-5天。医院眼科吴玲玲教授演讲题目为“视野前期青光眼视网膜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临床评价”,吴教授指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野正常眼可能已经存在青光眼性视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能定性定量检测早期青光眼节细胞有关的结构性变化,并且能定量随访,且SD-OCT有利于视野前期青光眼的诊断。医院眼科李朝辉教授在论坛上展示了复杂白内障手术视频,结合大量临床实践经验,通过视频讲解各类复杂白内障手术的操作技巧,如成熟期白内障、球形晶体、小瞳孔白内障、半脱位白内障等,让参会人员直观眼外科手术,并分享操作关键技巧。医院杨勋教授演讲题目为“内窥镜辅助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创新与应用”,杨教授通过内窥镜改进玻璃体手术途径,使严重外伤后无光感眼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同时,借助眼内窥镜处理睫状膜也使部分术后低眼压的伤眼得到救治。医院眼科赵明威教授演进行了主题为“重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的思考”的讲座,赵教授强调对于重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手术剥膜要重视“度”,手术的策略更重要。医院眼科王薇教授的演讲题目为“病理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实例共享”,她指出在很多情况下病理学检查为医学诊断的金标准,它不仅可确定很多疾病的最后诊断,而且可以对全身性疾病尤其是肿瘤进行预警。结合临床案例,从病理学角度,分析眼外科诊疗方案的制订,强调了病理检查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性。医院眼科杨柳教授进行了题为“葡萄膜炎的手术治疗”的主题演讲。她指出,葡萄膜炎控制3个月后再进行对其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尤为重要,对于感染、难治性及非典型性葡萄膜炎可以进行诊断性玻璃体活检,手术治疗葡萄膜炎能否控制炎症尚有争议。医院眼科梁建宏教授分享了“葡萄膜肿瘤的治疗”的临床经验,他指出葡萄膜肿瘤治疗比较复杂,一般对于肿瘤直径较小者可应用巩膜外放射敷贴治疗,而对于肿瘤直径较大者主张手术切除,必要时亦可联合巩膜外放射敷贴。医院眼科陈有信教授演讲题目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治疗进展”,陈教授首先对PCV的发病特点进行了总结,然后提出光动力学疗法对PCV有一定疗效,但仍有病例效果不理想;目前使用抗血管生长因子联合光动力学疗法对PCV的治疗效果是被肯定的,但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指南还需要多中心研究结果。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中心视网膜研究医师、医院眼科陈莹山教授演讲题目为“黄斑疾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他介绍了诊断黄斑疾病的最新技术——血管光学相干扫描(AngioOCT),这种检查对于黄斑部新生血管性疾病诊断非常有帮助,但仍不能完全代替荧光血管造影。另外提出微视野检查可以将黄斑疾病的功能评价与形态分析相结合,有助于黄斑病变的随访观察。最后,医院眼科胡运韬教授以“电子视网膜所面临的眼外科问题”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电子视网膜研究最新进展及所需解决的临床问题。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了人造电子视网膜的临床应用,使因视网膜色素变性失明的患者获得了部分视觉功能,这是人工视觉领域的重大技术进展。现在,胡运韬教授作为重要研究成员,正与来自中科院、清华、北大的科技人员合作攻关,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视网膜装置,希望该技术在不久的将来能让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