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阖家团圆、欢声笑语过大年,为了愉快幸福地度过春节,许多人早早开始筹备谋划。但每年春节期间,因为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感冒感染、酒精中毒等意外,导致部分市医院里度过了宝贵的春节假期。
在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保障广大市民健康愉快地度过团圆佳节,医院专家们作出如下提醒:
胃肠道疾病胡吃海塞不可取
“每逢佳节胖三斤。去年春节没有胖三斤,反而瘦了三斤。”一提起去年的春节,市民小张的回忆里就充满了懊恼。去年春节,他从外地回威海过年,告别了平时因为加班而不规律的饮食,幸福地被父母按三餐“喂养”,几乎每餐都是大餐标准,各种营养滋补的食物不断,中间还吃些零食调剂,从早到晚嘴几乎就没闲着。没想到从初三开始胃就不舒服,起初只是有些犯恶心,后来就上吐下泻,连着腹泻了2天,医院就诊。
“每年春节期间,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少病人因为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胃肠道问题而来挂急诊。”医院消化内科褚衍六博士说,春节期间,饭菜一般会比往常更加丰盛,大鱼大肉的比例较高,不少市民管不住“嘴”,总忍不住各种胡吃海塞,导致消化系统出了问题。
褚衍六提醒,不要食用过多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吃太多零食,别让胃肠道老“超负荷工作”。细嚼慢咽,规律饮食,有助于让食物更好地被消化和吸收。此外,春节期间要格外注意食品卫生,购买食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饭菜要熟透,最好不要食用隔夜的鱼虾海鲜等。
此外,家长也要注意看管好自家的小宝贝,避免不小心误吸异物,卡住食道、气管。
心脑血管疾病少熬夜不激动
今年70多岁的市民孙先生说,去年春节,儿女们带着各自的小家庭纷纷从外地回来和他一起过年,难得全家团聚,一个都没缺席,兴奋的他连着两个晚上半夜1点多才睡,和家人聊天、打麻将、喝酒,玩得不亦乐乎。初二早上起床,孙先生就觉得胸口闷得慌,一直强忍到快吃中饭才被儿女们发现,儿女们急忙拨打。医生诊断急性心梗,经过及时抢救,孙先生最终转危为安。
“往年春节期间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病人都挺多,还出现过熬夜打麻将诱发脑血管疾病的情况。”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孙超说,春节期间,老年群体中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诱发因素还不少。冬季天气寒冷,血管容易收缩,血液流动相对慢一些,夜晚血液粘度增加,而且不少市民全家团聚,难免聚在一起熬夜打麻将、打扑克、喝酒等,容易造成栓塞,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饮食油腻、熬夜、饮酒、情绪激动、三高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孙超主任提醒,老年市民一定要注意尽量减少或者消除以上不良行为。另外,天气变化较大、气温较低的日子里更要注意控制血压,根据医嘱按时服药。
防治感冒出门保暖戴口罩
想起去年春节,市民刘女士夫妻俩都心有余悸。去年春节,刘女士全家去外地自驾游,本来大家玩得很开心,孩子更是兴奋,没想到快回程时,孩子患上了感冒,在车上打起了喷嚏,然后公婆、她、丈夫也相继感冒。最后,她和老公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开车回到威海,回家后的第一件医院挂号看病。
“每年春节期间,医院就诊或住院的患者也占不少比例,感染患者中老年人较多。”感染疾病科于涛主任说,今年冬季因为气温相对偏高,病毒肆虐,流感、普通感冒的病人偏多,尤其是原本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因此,预计今年春节假期感冒感染的病人可能较往年多。
于涛主任建议,市民走亲访友、出门游玩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情况和室内外温度及时增减衣物。老人、小孩、感冒病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感染后引发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尤其要小心感冒,最好戴上口罩隔离,一旦确认感冒及时服药就诊。
酒精中毒饮酒需有节制
春节假期和亲朋好友相聚,总少不了饮酒助兴。适度饮酒可以增添过节的气氛,但过量饮酒可就化好事为“祸事”了。千万不能对身体不适的亲戚朋友过分劝酒,免得乐极生悲,给他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去年春节,市民王先生就不慎做了错事。大年初四,几个好朋友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饭,推杯换盏,气氛越发高涨,朋友间彼此劝酒,越劝越高兴,越喝越多,不料一名好友酒量不济,直接在酒桌上晕倒,吓得王先生出了一身冷汗,急忙拨打急救。“当时吓慌了,按了好几次才按对电话号码,把电话拨了出去。要是朋友真出事了,后果真不堪设想。”王先生说,朋友酒精中毒,在医院住了2天才出院。
“我每逢过年值班时总能碰到酒精中毒的病人。”医院急诊科主任郑艳杰说,不少青年喝起酒来很容易过量,一旦过量很可能会酒精中毒,引发恶心、呕吐、头晕、昏迷甚至休克等反应,对人的神经、心脑血管、胃、肝、肾等各脏器都有一定损害。
安全用药服用这些药物不能饮酒
家住石岛的李大伯,平时酒量还可以,因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院经过抗炎、化痰、平喘治疗后出院,出院那天刚好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一家回来过春节,一时高兴喝了点小酒,随后便昏迷不醒了。令家人不解的是,平时酒量尚可的他怎么会出现如此状况?
医院药剂科主任唐振香介绍,李大伯的例子,是典型的用了头孢类抗生素后饮酒引起的“双硫仑样反应”。通俗讲,就是头孢类药物和酒精在体内共同作用,中断了人体酒精代谢过程,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也就是酒精中毒了。
唐振香提醒,很多药物用后都不宜饮酒。比如解热镇痛药、降糖药物、抗过敏药物、安眠药等。一般反应于酒后用药或用药后饮酒,症状多数在5—30分钟内出现,最慢的4小时,轻则头痛、胸闷、心率增快,重则消化道溃疡和大出血、血压降低、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那服用药物多久后可以饮酒?
唐振香建议,停用药物后至少7天才可以饮酒,由于个人体质差异有的药物代谢时间甚至超过两个周,所以应尽可能停药后越长时间喝酒越安全,而且饮酒越少越安全。
禁放鞭炮预防儿童眼外伤
虽然今年威海市区全面禁放烟花爆竹,但在一些边远的乡村还是不可避免有儿童因为放鞭炮导致眼睛受伤,甚至失明。
医院眼科主任杨相泽介绍,在眼科临床工作中,每逢过年无论是值班还是出门诊都会遇到因不恰当燃放鞭炮导致眼部爆炸伤的病例。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医疗条件落后,大部分眼球破裂伤的患者为了保住另一只眼睛不得不摘除伤眼。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年保不住的眼球现在可以保住了,并且通过后续的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治疗使患者能够拥有一部分有用视力。但患者及家属所遭受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却可想而知。所以春节期间预防眼外伤仍是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话题。
杨相泽提醒,想要安全健康的过春节,就要改变思想观念:过年期间有许多的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并不一定非要燃放鞭炮才能表达内心的喜悦心情;要树立安全意识:最近几年在眼外伤的病例中城市的比例下降了,而农村的患者还很多;要了解基本的医学自救常识:一旦发生了眼球爆炸伤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手帕轻轻敷在伤眼上,千万不要加压以免眼内容物脱失过多,更不要清洗。医院眼科就诊,在途中避免车辆的剧烈颠簸,患者要尽量仰头走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