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出高徒。中山眼科中心名门早立,名师辈出,星光熠熠。为展大咖之风范,弘薪火传承之情怀,以激励众后学,特设本专栏。
林晓峰教授的“画作”
林晓峰教授和他的自画像
林晓峰教授,中等个子的身材,浑身上下散发着广东人特有的气质——精明、干练、务实、进取,给人的第一感觉,正如他的自画像一样,你会用广东人的一句话——“十个光头九个富”来形容他,但如他说两句日文的话,你又可能会说他是个标准的日本专家。其实,他是国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掌门人之一——医院副院长,分管繁重的医疗等工作,同时,是名技艺精湛的眼外伤专家,名声卓著的眼科教授,又是桃李满天下的博士生导师,此外,还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在这众多的头衔中,最让他难以割舍的是——“导师”。这个身份使他有更多机会与后辈在一起,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和旺盛的求知欲,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培育更多的眼科栋梁。
反复琢磨,注重转化
“多琢磨”、“继续想”,是林教授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两句话。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他对学生的指导之中。
小至“读一篇文献要发现其中10个不足”,到“传统抗青光眼手术与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相比,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及特点有什么差异”,林教授都用他的经验和智慧,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找到答案。在眼外伤科轮科跟过他的住院医生或研究生,都有一个感觉:这个教授问题为何这么多?一次查房下来,你可能会收获诸如:“为什么铁锈症的晶体混浊在前囊下呈菊花样,而铜锈症引起的是葵花样的白内障呢?”、“角膜穿通伤之后需要频繁滴眼药水,多久滴一次算频繁?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念珠菌感染和曲霉菌感染临床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差异?”、“后巩膜破裂伤修补时,怎样回纳眼内容物才能避免损伤视网膜?脱出的玻璃体剪到什么时候算够?”等等,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容易被忽略却又很关键的细节问题,把这些问题琢磨透了、解决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便深入了一个层次。
能独立解决问题,更要懂得发现问题。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路上,林教授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的目的必须为解决临床问题服务”这一宗旨。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科学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是他对学生更进一步的培养要求。“为何许多眼内炎患者炎症控制后视功能仍受到巨大损伤”这一临床问题,激发林教授带领课题组将研究重点,从传统“眼内炎抗生素的应用”转变为“感染性眼内炎视功能的损伤和保护机制”,并以此在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针对“如何降低外伤PVR患者视网膜缺损、色素上皮暴露、术后低眼压的风险”的思考,促使林教授对传统视网膜切开术进行改良,便诞生了“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利用“网眼状”切开方式增加视网膜的弹性和面积,达到有效复位视网膜及尽可能多地保留其组织的“双赢”目的,在年美国ARVO年会上的成果展示使该技术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而为了解决“如何给严重眼外伤、外伤PVR视网膜难以复位或长期硅油不耐受的患者一个有效支撑防止眼球萎缩”这个问题,他与高前应教授一起,勇于挑战和尝试;经过10年的坚韧付出,折叠式人工玻璃体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眼科领域科研成果,于年和年先后在欧洲和国内成功上市,正式应用于临床。在进一步研究中,应用人工玻璃体为人工视觉假体提供更安全有效的固定方式,是林教授课题组未来的方向之一。
林教授学画,也是个“琢磨”的过程,先自己琢磨下这个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大概应该怎么画,便下笔;画成之后再看看有什么问题,或向别人请教或看看书,如此进步;他的人物大多反应当时心情,格外生动传神。
抓住重点,管理时间
“要抓住主要的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和“善于管理时间”,通过运用哲学这个思维去面对工作,医院领导、眼科医生、博士导师三职却又游刃有余的法宝。
有人说“挖十个坑,不如打一口井”,林教授却认为“要找到那一口井,打完就胜过别人打十口别的井”。作为中山眼科中心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科室人员分配、成本核算、医疗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各种流程的优化……都是他的活;作为眼外伤专业的知名专家,患者和年轻医生都离不开他,门诊、手术、查房、会诊及远程会诊、大小学术会议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要定期了解学生的临床技能、课题进展、思想状态,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任何一个身份,都足够让人忙得停不下来,而他还可以做到除了出差在外,晚饭后总会有一幅画或一首歌,全靠“抓住重点”,关键问题得到了解决,其它的也迎刃而解。
偶尔学生会向他抱怨“最近太忙了,都没时间吃饭睡觉,更别说……”,林教授总会笑笑、用手摸摸额头说“你还能比我忙啊?你是没学会管理时间。”他的方法很直接,把必须要做的事情想清楚弄明白,按照轻重缓急排一个顺序,然后依次一件一件完成它,做完的就不再反复纠结,继续往前做下一件事。他还说“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是被分成很多个碎片,要懂得有效利用这些时间碎片去解决不同的小问题,积累起来可能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林教授的国画作品,大部分是利用晚饭后的“时间碎片”创作出来的,他自己说“就是十来二十分钟的事情”;春节拜年时,他还亲自上演了“五分钟画一株兰花和一棵竹子”的节目。
博学睿智,良师益友
曾经有一个网红句子,用在林教授身上正合适:不懂品茶的歌手不是一个好画家。他的爱好和涉猎之广,是你想象不到的。品茶、画画、唱歌、看书、拍照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他最近还研究起文物来,还能点评一番;更有甚之,有次突然问学生:“你知道现在是泳儿红还是容祖儿红吗?”“你觉得张智霖来开演唱会有市场吗?”晚饭后画一幅画或者对着耳麦吼两嗓子跟好友和学生们分享,是林教授生活的调剂品,懂得享受生活才能更好的工作,这些“非正业”有时候又能给“正业”注入鲜活的元素。比如茶道,他对茶的研究,除了茶叶本身、冲泡的水和器具外,还要溯源到茶的产地情况;对此,他会说得头头是道:“看茶叶,要先看其色泽、大小,是第几片叶子,闻闻它的香气,就像医生看病需要望闻问切一样,全面的了解才能有正确的判断;还要问问病史,它是从哪里来的,那个地方的水土气候酸碱度怎么样,这些对茶的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了解清楚这些,你才知道茶的品质如何,商家卖的价格是否合理”。若喝茶之余还有时间,看书也是他的喜好,他偏好文史、哲学类的书籍,“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博古方可通今,林教授捧着《中国大历史》时说:“这本书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朝代的兴替,有点意思;很多事情都是有共通的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你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能更准确的抓住根本”。
学生们爱林教授,他也爱学生们,这是一种基于父辈对晚辈的爱护和朋友之间的关怀的融合。如果说“学生都怕看见导师”,那“小朋友”总是不惧与“大朋友”交往的,因为从“大朋友”那里,“小朋友”总能看到一些让他们感到新奇的东西,以及对未来发展无限可能性的憧憬。林教授除了在学习和工作上给予学生指导,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有次学生问他“老师你就没有烦心的事吗?”,他说“你们的烦心事解决不了,最后都会成为我的烦心事。”今年春节学生们相约去林教授家拜年,其中一位师姐因为家里有事不能出席,大伙在林教授家闲话家常正酣,林教授突然站起来说“走,我们去看看她,不然她一个人在家太孤单。”正因这种贴心的关怀,学生们都愿意和老师分享自己对工作、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学生毕业答辩结束,林教授画了“特别的礼物”送给他们。
换位思考,欣赏他人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和林教授待在一起?平易近人是主要原因。很多人都发现,每次见到他、和他交谈及一起工作,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笑嘻嘻的,几乎不发脾气;他总说“你反过来从对方的角度想想,他这样做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知道了他为什么这样做,你就能理解他的立场和行为,就没什么可生气的。”曾经有个患者,态度非常不好,对医院各种不满意对接诊医生诸多刁难,林教授却耐心细心地给解释了近半个小时,最后病人边感谢边满意离开。患者走后,林教授笑着对大家说“病人因心情不佳而态度不好,是因为他来看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致。你们觉得他不可理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去揣度,可你们反过来从病人和家属的角度出发就能理解,他们是有工作和家庭的,医院好几次还不知道这病怎么治,能不心焦吗?你帮他把这些疑虑搞清楚了,他怎么还会发脾气?”很多时候,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双方就有了共同语言,能更好地达成共识、解决问题、事半功倍。
懂得欣赏他人是一种可贵的修养。每个人生而不同,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自己的优缺点。有些人一直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总是抱怨和批评,双方被负面情绪困扰;而林教授总能在对方身上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赞扬和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轻松愉快起来。他曾说过“如果你一直看着对方的缺点,你只会让你的不喜欢把对方越推越远,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僵;而你去欣赏别人的优点、真诚相待,那么假以时日,对方的优点便也变成了你的优势。”细细琢磨和回味,茅塞顿开。正是他的这种包容和欣赏,使他能“海纳百川”,把“知人善用”发挥到极致,大家也都各司其职,乐意与他一起解决问题,才真正实现“一人分饰三角”还笑看人生。
林晓峰教授与课题组成员合影
“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是林教授从医至今始终不忘的初心;而“进步往往源于对自己的不满意,认识的越早进步就越快”则是他成功的关键。多年来他一直用这些准则,去律己、去行医、去育人。尤其是在育人方面,他有自己独有的一面,会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寓乐于教,快刀与细雕,诱导与鼓励,尽可能发挥学生最大的优点;林教授说:“我组建这个课题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更希望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把自己发挥到极致”。一如他的国画,琢磨一下画成;过段时间再琢磨,或与他人交流,把不足改改,便更上一层楼。
他希望他的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幅得意之作。
对比起一年多前(左),林教授现在的山水作品(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
名师简介
林晓峰,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医院副院长;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力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医院医院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外伤学组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眼科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副会长;担任《Asia-PacificJournalofOphthalmology》杂志编委。
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严重眼外伤引起的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睫状体损伤、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及玻璃体出血等严重眼球前、后段外伤的诊治,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治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开创性应用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技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应用折叠式人工玻璃体技术成功挽救并保留极严重外伤眼球。
栏目指导导师/卓业鸿郑丹莹
撰稿/袁敏而王芳雨
组稿/杨瑶
责任编辑/钟志勇
排版/刘子田
采编团队/钟志勇梁英邹玉仙游寒剑
李洋洋程雅琪毕少炜吴育庆魏坤吴彩清袁皓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与视光学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生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