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烦恼:
为啥人家的孩子很少生病
长得壮实,吃嘛嘛香
我家孩子却三天两头生病?
而且,一生病
还会被念叨是妈妈的错
心累……
其实,生病与否除了照顾的问题
主要还是看孩子的免疫力
婴幼儿如果抵抗力弱
更易受流感、哮喘、肺炎等的侵扰
尤其是对2岁以下的儿童来说
肺炎球菌性疾病是不得不说的话题
而提高免疫力
除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外
及时接种疫苗也非常重要
近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主任护师冷秀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主任印根权、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捍红和知名母婴育儿博主“暖暖的三千”,做客由新浪健康、健康时报和广州日报联合呼吸科、妇幼领域专家发起的“双倍的爱,为你骄傲——帮助小月龄宝宝抵御肺炎球菌性疾病侵害”公益直播现场,帮助准爸妈和新手爸妈建立早接种早预防的观念,共同抵御肺炎球菌性疾病,让宝宝们更健康地成长。
肺炎球菌性疾病
宝宝的健康杀手
对于肺炎球菌性疾病,很多父母可能都比较陌生。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肺炎是危害儿童健康的头号杀手,导致肺炎的病原体有很多,如支原体、衣原体、肺炎球菌、流感病毒,这其中,肺炎球菌是肺炎最重要致病菌之一。
肺炎球菌广泛存在于鼻咽部,所有年龄群体中婴幼儿携带率最高,约有1/4的健康儿童是肺炎球菌携带者。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为飞沫和接触传播,一个喷嚏就可能把肺炎球菌传染给宝宝。
“宝宝都在家里,也有可能被携带病菌但不发病的成人感染,导致免疫力低下而发病。”直播现场,印根权教授提醒。
孩子一旦感染肺炎球菌,可引发一系列疾病,包括肺炎、中耳炎、脑膜炎、菌血症等。
目前,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但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细菌的“升级”,肺炎球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大大下降,疾病并发症也随之而来。
印根权在直播中分享了一个临床案例: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眼睛磕到了桌角,引起眼外伤,导致继发感染,一般抗感染治疗效果不好;后来,眼部分泌物培养发现是肺炎球菌感染,更换了抗生素后感染控制住了,但孩子却失明了……
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制定的《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指出,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被称作2岁以下婴幼儿“健康杀手”。
宝宝免疫空窗期前
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为什么2岁以下的宝宝是肺炎球菌性疾病侵袭的高风险人群呢?
冷秀兰在直播中介绍,宝宝出生时,通过母体获得的保护性抗体也被称为“母传抗体”,这种抗体可以帮助新生宝宝抵御大多数疾病的侵袭;但在宝宝6月龄时,这种与生俱来的母传抗体几乎消失殆尽,而此时,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又尚未发育完善,对病原感染的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扰。
“所以,6月龄是宝宝的免疫空窗期,肺炎球菌性疾病在6-11月龄婴儿中发病率最高。”她说。
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在宝宝免疫空窗期来临前做好尤为重要。印教授建议,最有效的预防是给宝宝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尤其是小月龄宝宝。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应该在6周龄时接种首针,在15月龄之前完成“三加一”的接种状态。
按免疫程序完成接种
合理选择疫苗
在我国,疫苗主要分为免疫规划疫苗(一类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二类疫苗),即免费疫苗和自费疫苗。许多家长认为自费疫苗没有被纳入免疫规划疫苗的行列,便没有接种的必要。
对此,王捍红在直播中说,安排疫苗接种的优先顺序,通常以疾病对宝宝健康的危害程度为主要考量,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建议家长给孩子接种更多品种的疫苗,让宝宝的健康有更全面的保障。
并且,要按照免疫程序完成全程接种,才能保证疫苗的最佳接种效果。免疫程序的制定综合了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情况、暴露于相关疾病的风险、母传抗体的消失情况以及疫苗上市前大量临床试验结果。
按时完成疫苗接种至关重要,有些家长为节省开支,在接种过程中没有遵循免疫程序,为节省一针的费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王捍红分享了一个临床案例:一位新手爸爸没有让孩子按时完成疫苗接种,1个多月后带着孩子就诊,医生说,孩子已经得了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并且导致了耳聋,这位新手爸爸直言“无法面对自己的孩子”。
对于疫苗的选择,王捍红建议,选择经过全球验证的疫苗;其次,按照预防接种门诊的规范去选择,即接种同一个厂家、同一个品牌的同一种疫苗。
直播中,知名母婴育儿博主“暖暖的三千”也从母亲的角度,分享了经验:
建议家长们在宝宝出生大约第30天时提前预约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提前设置提醒,不错过下一针的接种时间;面对宝宝接种疫苗后的正常反应,如轻微红肿,低热等,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听从专业意见从容应对即可。
直播的最后,专家们送上祝福:
愿每一个宝宝都健康快乐成长
赢在健康起跑线
来源:厦门晚报记者杨露、综合健康时报
责任编辑郑两兴
厦门晚报健康周报长按识别